創會會祖
聖家會創會者韓寧鎬主教

韓公諱寧鎬、字武遷,聖名奧斯定。公元 1862年11月出生於西德孟德爾城。

自幼即受熱心公教家庭教育之薰陶,虔誠事主,少年時即矢志修道,1879 年年方17,入荷蘭史太爾聖言會的聖爾格修院,曾先後在恩斯布魯克和保恩二城的大學深造。于1885年5月執教。

1886年奉命來華傳教,這位學識淵博,德智超群的年輕神父,抵達山東南部不久,即成為聖言會。第一位來華的福若瑟神父的傳教得力助手,又受委派為魯南代牧區副主教。

福若瑟神父與韓寧鎬主教

教宗比約 10世任命韓寧鎬神父.為第二任魯南代牧。同年10月30日韓神父在兗州府受祝聖為教。

在這位活力充沛,傳教和教育頗有經驗的韓主教領導之下魯南的教務蒸蒸日上。

他上任後,成立了許多新堂區,興建了許多大小聖堂和司鐸居所設立中、小學校,外語專修班,教師訓練所創刊白話報,開辦經言學校以及小修院等培植了不少當地神職人員和傳教員,特別委任福若瑟神父加強女傳教員的訓練,以備成立本地修會。修訂「傳教手冊」,以加強傳教士的文化傳教工作,同時在兗州府和青島亦相繼開辦了印刷所,並興辦醫院、診所、孤兒院、殘障院、麻瘋院及安老院等慈善事業。

山東坡里莊聖堂

主曆1905年,聖言會會祖楊森神父創立的聖神婢女會應韓教的邀請,第一批修女抵達了山東。

她們管理坡里莊和兗州府的育嬰院,設立診所及醫院. 照顧病人,創辦學校協助訓練女傳教員。在膠州的方濟各傳教修女會,也創辦了孤兒院、女子學校及醫院等。

教宗本篤第 15 世和此約第 11 世,在他們先後討論傳教通諭中,特別強調在傳教區.培養本籍神父. 和修會會士的重要性魯南的聖言會傳教士.很早就響應教宗的號召,也有相當大的成就。韓寧鎬主教.以他在魯南長久的傳教經驗,認為積極培養本地神父和修女,在當時是刻不容緩的事。

韓寧鎬主教與傳教士

韓主教從福若瑟神父生前所訓練的女傳教員中.遴選出十位較優秀而有志修道者,並委任聖言會羅賽神父積極籌備.成立當地修女會。由兗州府撥出一塊土地興建修院。

同年玫瑰聖母節,聖言會在華首創的本地女修會—聖家獻女傳教修會乃正式宣告成立。當韓公著手創立.這一新修女會時,正是魯南傳教區處於最艱苦的階段。適逢戰國革命軍興,兵荒馬亂。

繼之, 第一次世界大我爆發,使傳 教工作陷於困境。加上他創辦修會的目的,聖言會當局不太瞭解因而遭受挫折與阻撓。 惟 在極少數魯南傳教士的鼓勵.和羅賽神父百折不的毅力下,四處奔走,排除萬難,終於使這個小團體在槍林彈雨中誕生。

前山東兗州母院

1918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列強要求中國將一切在華德籍傳教士遣返回國。

幸有一位美國的樞機主教促使美國政府出面斡旋.事態才未擴大。結果只有12位傳教士被逐出境,如此,才緩和了局面。

事過不久,這些 傳教士又返回了中國。

然「扶清滅洋」的拳 匪作亂,以及傳教士的被驅,是山東南部傳教事業上最大的打擊。

本會遵照韓公所訂:以效法納匝肋.聖家的精神為奉獻生活的準繩。凡是本會所在地區,以從事堂區.傳教工作為要務。事實上,本會修女亦不負韓公所望,做了傳教區.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在共軍竊據大陸前,本會已廣佈了 7 個教區,成立了五個會區約有會員 400人。

會祖家鄉博物館

雖然處於困境,韓主教卻能處變不驚,奮不顧身克服接踵而來的橫逆。

在戰亂期間,魯南地區的傳教積效仍然可觀。

新奉教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受洗人數直線上升,尤其是本籍神父和修女的聖召意外的遞增。

安若翰主教和福若瑟神父初抵坡里莊時,魯南的教務如剛種下的一棵幼苗,經由韓公孜孜不倦地苦心澆灌,而逐漸成長為枝葉繁茂,不畏風吹雨打的大樹了。

1924年12月3日魯南代牧區改稱為兗州代牧區。1925年至1937年(民國14至16年)是代牧區的昇平時期,也是傳教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韓主教的英明領導,兗州代牧區拓展成為五個代牧區。

1933年黃河北岸劃分為陽穀代牧區1934年兗州西部劃分為曹州代牧區。

1937年青島南部劃分為沂州代牧區。

這些代牧區皆由聖言會士擔任代牧以及管理教務。

會祖出生地孟德爾城

關於韓主教在中國傳教區的卓越表現.羅馬教廷亦頗重視。

1924年中國主教團在上海舉 行會議,宗座駐華代表剛桓毅總主教特派韓主教為中國語言問答統一委員會主席,可見他對中國文化瞭解的程度之深厚了,其中文造訪亦頗高。

1932年他榮任宗座侍御希葩主教。1933年教宗特任命聖言會接辦輔仁大學.亦因韓主教術德並著的表現。1935年韓寧鎬主教因年邁體衰.而無法如往昔處理教務,遂向教宗比約11世呈請退休.並推薦他的得力輔佐舒德祿神父晉升主教

1939年7月20日這位功在華廈、聖德彪炳而又慈祥的韓公蒙主榮召而與世長辭了。

韓公在中國傳教達53年之久,曾任32年主教,在他接任時魯南只有26000教友。

當他退休時, 教友已達16萬之多。他培植本籍神父、修女和傳教員等有莫大的貢獻。